内容简介:《悬崖村》是一部以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原创文艺作品,是反映全国彝族聚居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四川大凉山重点贫困地区昭觉县支尔莫乡“悬崖村”(阿土勒尔村)脱贫攻坚的纪实文学。本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客观而真实地呈现了“悬崖村”所处的恶劣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反映了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自2015年以来,“悬崖村”村民在政府的帮扶下,在基层干部的带领下,转变思想观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养好山羊,种下青花椒、脐橙、核桃、油橄榄,建起方便出行的钢梯,发展旅游业,找到了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之路,再次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迹,成为脱贫攻坚的生动样本,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新声。
作者简介: 阿克鸠射,彝族,四川昭觉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特约记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1995年开始彝汉双语文学创作,著有长篇小说《雾中情缘》、散文集《翻阅生活的注脚》《温暖的火塘》、长诗《雪之语》等。其中长篇小说《雾中情缘》获第五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奖,《悬崖村》获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散文集《温暖的火塘》、长诗《雪之语》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此书新华书店有售)
内容简介:“啊啵”是彝语中的语气词,随着语境不同有时候拖很长有时候短促,就像掉下来似的。《啊啵》也是一样,顺着依乌老师的笔尖就落下来,轻松有趣,真挚幽默,读着读着,天就黑了。读着读着,依乌老师变得熟悉变得可爱,现在,可以亲切地叫他依老。四个章节可以踏上远方的土地,可以初见一些人的轮廓,而语意的传达与接收,都需以思维作为中介。“我把语言从文字里切换,出现的某种机遇形成了图像,而这种内心的视象是介于具象和想象之间,流动的,隐约的。用语言来捕捉内心的视象,跟踪的同时又更飘忽不定。画面也是一样,和文字的联想之间留下足够空间,由观众去诠释,我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简介:依乌,彝族,来自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的作家、诗人、编剧及导演,同时也是一名很受学生喜爱的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著有诗集《鱼》《一个土著的下午》《我的》等,《啊啵》获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此书新华书店有售)
内容简介:诗人沙辉以诗歌抒写生活,以当下进入和缔造自我历史;以艺术的形式无限“远离”却又无限逼近生活和情感的真实。同时,诗人将生活入诗,诗意生活,创立生活诗学,直击现实而诗意盎然,以期达到以文字为生命立碑、讴歌生命并向生命致敬的目的。全书主要由8个篇章构成,分别指涉“情怀篇”“岁月篇”“世事篇”“时令篇”“故土篇”“情爱篇”“祖先情结篇”“评论及点评篇”八个主题结构,8个篇章名本身就是一首诗:“高于尘世矮于人间/高于容颜矮于岁月/高于生活矮于记忆/高于时令矮于季节/高于故土矮于远方/高于地久矮于天长/高于子孙矮于祖先/高于激扬矮于江山”,书名“高于山巅隐于心间”就是这首诗的标题。作为书名的“高于山巅隐于心间” 这个深邃隽永的句子,本身就是对于生命的一种无上歌赞和致敬,蕴涵着对于生命的敬重、敬畏和朝圣般尊崇的情致。
作者简介:沙辉,男,彝族,1976年12月生,四川盐源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凉山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第18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在《文艺报》《民族文学》《当代文坛》《星星》《散文诗》《散文诗世界》《四川文学》《新大陆》(美国)、《诗与小说》(香港)、《新课程报﹒语文导刊》《四川日报》《封面新闻》《川观新闻》等报刊杂志以及新媒体发表诗歌、散文诗、散文、评论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选》《中国诗歌选》《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中国散文诗》等十多个权威年度选本,获“第八届四川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第二届中国诗歌奖铜奖”“《关雎爱情诗》2015年度十大新锐奖”等及相关学术论文奖。出版有“心三部曲”诗集《漫游心灵的蓝天》《心的方向》《高于山巅隐于心间》,散文诗集、评论文集等多部作品待出版。(此书新华书店有售)
内容简介:诗集以虚构的抒情主体“阿巴拉哈”的生活史为主线,以恢弘豪迈的笔调表达着新一代彝乡知识分子面对历史与现实的沉思与畅想;以生命历程为根基,以人生命运为主题,以自我心灵为精神烛照,思想立意延伸到关注时代变迁、历史诉求和人民群众命运中去,热情讴歌和弘扬公正、诚实、谦逊、博爱等彝族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优良品格,站在时代前沿,反观历史的坎坷,歌颂文明进步的新时代和新风尚。书中内容大量吸取彝族克智、神话、故事、谚语等传统文化营养,运用散文诗的省略跳跃、内心独白、象征隐喻、时空颠倒等手法,让山水、沟壑、神灵“活”起来,“站”起来,使其动情之处更动情,揪心之处更揪心,描绘出了层次丰富、摇曳多姿、异彩纷呈的生活画卷。
作者简介:阿洛夫基,男,彝族,生于1968年4月,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乐山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乐山市十大文旅领军人物。从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民族文学》《星星诗刊》《散文》《诗潮》《延河》等60余种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1000余首(章)。散文诗集《黑土背上的阳光》获第二届四川民族文学奖,组诗《后半夜的歌声》获第七届四川民族文学奖。出版有《黑土背上的阳光》《没有名字的村庄》《月亮上的童话》《阿洛可斯夫基散文诗选》等,其中《阿洛可斯夫基散文诗选》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36家高校图书馆收藏。
贾巴甲哈,男,彝族,1968年1月出生于凉山州喜德县;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四川省彝文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英语和彝语教学工作;曾被授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凉山州优秀教师”“凉山州彝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参与编写、审定、编辑5部以上校本教材。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凉山州作家协会等会员。自1992年开始用彝汉双语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在《民族》《凉山文学》和《凉山日报》等报刊上发表390多篇文学原创及翻译的作品。其中,《闪耀的彝家火炬》《美丽的西昌》《心灵飘雪》《童年的记忆》《彝文情结》等多篇散文作品入编初、高中彝语文教材;用彝语文创作的《故乡的水磨房》《母亲的眼泪》《那首美丽的歌谣》等多篇文章荣获过文学创作一、二、三等奖。公开出版《贾巴甲哈作品选》《彝族童谣精选》(合著),待出版汉文散文集《流过故乡的河》、彝文散文集《山路弯弯,情路漫漫》、翻译长篇小说集《猎人谷》和长篇散文集《游牧凉山》等著作。(此书新华书店有售)
编辑:潘 浩 责编:谢梦洁
审核:沙向英